联系人:王文胜,郭志标,童浩
电 话:86-020-83559972
传 真:86-020-83559431
全国热线:400-676-1863
邮 箱:daiken-001@163.com
网 址:http://www.ronan.cn
地 址:中国广东广州市东风中路
越秀城市广场北塔2403室
它必定会看到现代工具行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,而在各方面给予扶植和支持。
也不会为了GDP,对粗制滥造、盲目扩张的行为熟视无睹,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就会形成,广大工具企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而加速前进。所以深化改革不是一句套话,它是实实在在决定各行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大事。工具行业由于GDP规模不大,在行政权力掌握资源配置的格局下,受到损害更大,更加企盼深化改革带来的发展保障。
扩大开放吸取发展资源和动力
当前,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,各行各业都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,提高发展质量,所以国家大力提倡“自主创新”。从科技到管理,方方面面,自主创新成为一种指导思想,就是反对墨守成规,要不断突破自我,有所发展、有所前进。
当然,不能片面地认为,自主创新就是闭门造车,不需要吸取外部资源为我所用。引进与创新之间是辨证的关系,以我国高速轮轨列车的发展经验为例,首先,利用我国市场优势,从世界各国引进了当代最先进的高速列车技术,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,把各国几十年积累的高速列车运行可靠性———这项最宝贵的关键技术和经验吸收进来(这是我国短期内无法积累和取得的)作为发展基础,然后进一步有所创新、有所前进。2008年8月在京津城际线上试运行的国产高速列车,速度达到392千米/小时,载客量超过国外同类列车的50%,在引进创新的结合上可谓成绩斐然。
对工具行业广大企业来讲,进一步扩大开放,也将为行业的快速前进带来新的机遇。对此,笔者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:
第一,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,从单纯的“引进来”,正在向“走出去”发展,广大企业要把握这个机遇。我国外汇储备今年三季度已达到1.9万亿美元,国家完全有能力拿出一部分资金,以长期低息贷款方式,鼓励企业走出去,通过并购、控股、参股等方式,扩大、加深和国外同行的合作,对推动企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,也是可能实现的。
经济界人士认为,鼓励广大企业走出去,比让国家投资公司拿了大把美元到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去闯荡,风险要小得多,收效要大得多。这项政策已开始在经济界酝酿,工具企业应该积极争取。
第二,对外开放合作要选好适当的伙伴。
在合作伙伴之间必定是双方互有所求,在这个前提下,才会出现优势互补、增强实力,出现合作双赢的结果。
近几年,一些国内的工具企业和不同的跨国公司接触,得到的却是相同的回音:合作免谈,要么是兼并或控股。它们肯出大价钱收购,目标不是共谋发展,而是减少一个竞争对手。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。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完全站稳脚跟,已经没有合作的需要。所以,尽管国内企业很看中跨国公司的实力,很希望与之合作,但成功的可能性极少。反之,国外中小型工具企业成为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较大。它们在技术、管理和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经验方面有优势,但这些企业往往经济实力较差,特别是在全球出现金融危机以后,国外中、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已经出现了更大的困难。笔者认为,这种情况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也许是一个绝好的机遇。可以通过收购、参股等方式,达到优势互补,形成合力。它必定会看到现代工具行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,而在各方面给予扶植和支持。
也不会为了GDP,对粗制滥造、盲目扩张的行为熟视无睹,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就会形成,广大工具企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而加速前进。所以深化改革不是一句套话,它是实实在在决定各行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大事。工具行业由于GDP规模不大,在行政权力掌握资源配置的格局下,受到损害更大,更加企盼深化改革带来的发展保障。
扩大开放吸取发展资源和动力
当前,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,各行各业都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,提高发展质量,所以国家大力提倡“自主创新”。从科技到管理,方方面面,自主创新成为一种指导思想,就是反对墨守成规,要不断突破自我,有所发展、有所前进。